【國際金融觀察】AMRO季度宏觀展望:東盟+3通脹總體放緩 下行風險略有下降
              2023-08-04 11:46:37 來源:

              近期,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簡稱AMRO)發布了2023年最新季度展望報告《Quarterly Update of the ASEAN+3 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AREO)。該報告是自其4月份發布的AREO報告之后的季度更新報告,主要對東盟+3區域的年度增長率、通脹率及未來預測情況進行更新補充。

              報告指出,由于全球經濟改善好于預期,東盟+3地區的經濟下行風險略有下降。但近期仍將面臨美國緊縮貨幣政策下的金融壓力、中國經濟增長不及預期、全球商品價格飆升、中國和美國的經貿摩擦以及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帶來的經濟影響的風險。


              (相關資料圖)

              一、自4月AREO報告以來東盟+3區域經濟情況

              報告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東盟+3地區的國內需求保持彈性。在勞動力市場的穩步復蘇和通貨膨脹的緩解下,大多數經濟體的私人消費增長保持穩定。中國自去年年底疫情后重新開放后,經濟活動在2023年第一季度強勁反彈。此前因疫情限制而中斷的投資活動也加快了步伐。

              由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逐漸回落以及供應鏈的正常化,東盟+3大部分地區的總體通脹有所放緩。菲律賓和新加坡的總體通脹率仍然相對較高,主要是由于各行業的供應限制。核心通脹(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價格)一直相對較高,尤其是在需求條件強勁的經濟體。

              報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盡管疲軟的全球需求抑制了東盟+3的商品出口,但4月以后出現了好轉的跡象。對高度開放的東盟+3經濟體來說,出口拖累對經濟的影響尤為嚴重。盡管2023年4月商品出口增長率仍為負,AMR為-1.6%(同比,3個月移動平均值),但由于全球經濟活動持續疲軟和半導體行業周期性低迷,與1月份的-10%相比有所改善。就數量而言,在連續六個月萎縮后,4月份商品出口增長轉為正增長,部分原因是美國和中國的需求有所改善。包括機械和汽車在內的主要地區出口產品新訂單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標表明,未來幾個季度將逐步改善。此外,全球半導體需求或將在2024年反彈,這將進一步提振該地區的出口。

              與此同時,東盟+3區域的服務出口——尤其是旅游業——正在迅速復蘇。2023年第一季度,進入Plus-3和CMV經濟體(柬埔寨、緬甸和越南Cambodia, Myanmar and Vietnam)的游客人數超過了疫情前水平的50%,中國游客的穩步回歸將進一步推動該行業的發展。區域內旅游業尤其強勁,抵消了迄今為止由于邊境重新開放較晚而導致的中國游客緩慢返回的影響。

              但要注意的是,該地區的金融市場仍然不穩定。自3月份以來,在美國和歐洲銀行業陷入困境、中國復蘇疲軟的跡象以及美國債務違約的威脅之后,東盟金融市場避險情緒加劇,給該地區的許多貨幣和股市帶來了下行壓力。另一方面,整個地區的債券收益率都有所下降,這主要反映了通脹壓力的緩解,以及隨之而來的東盟+3國家央行和美聯儲貨幣緊縮的放緩。然而,美聯儲緊縮周期的步伐和結束仍存在不確定性,這可能會繼續抑制對新興市場資產的需求。

              二、東盟+3區域展望:通脹總體放緩,下行風險有所放緩

              本次報告對東盟+3經濟體2023-24年的增長預測與2023年4月的報告預測基本持平。東盟+3地區預計在2023年仍將增長4.6%。Plus-3經濟體的增長預測已從2023年AREO的4.5%小幅上調至4.6%。與此同時,東盟的增長預測已從4月份的4.9%下調至4.5%,主要考慮外部需求疲軟對新加坡和越南的影響。到2024年,東盟+3預計將增長4.5%。

              報告對東盟+3的12經濟體(不包括老撾和緬甸,由于匯率大幅貶值,這兩個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都急劇上升到兩位數)2023-24年的總體通脹預測從2023年的報告預測中有所下調。東盟+3的12個經濟體的總體通脹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4.1%降至2023年的3.0%。然而,其中一些經濟體,如菲律賓和新加坡,今年的總體通脹率將繼續超過5%,主要是由于國內成本壓力增加。2024年,東盟+3的11個經濟體的總體通脹預計將進一步放緩至2.4%。相比之下,老撾和緬甸的總體通脹率已上調至25%左右,以反映這兩個經濟體貨幣大幅貶值的持續影響。

              總的來說,自2023年4月預測報告以來,該地區增長前景的下行風險已經消退。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具有相當的韌性,自2023年3月以來,全球銀行系統的壓力有所緩解,大宗商品價格低于預期。

              AMRO首席經濟學家Hoe Ee Khor在本次報告發布時表示:“東盟+3的復蘇現在取決于該地區的彈性需求。”“勞動力市場的復蘇和通脹的下降,加上地區內旅游業的穩步增長,有助于緩解外部需求疲軟對該地區出口的影響。”

              三、美國緊縮貨幣政策下的金融壓力等風險仍將持續

              報告指出,目前仍有一些風險在持續。Hoe Ee Khor指出,“自4月份以來,該地區前景的下行風險已經消退,但我們還沒有走出困境。”“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加劇的金融壓力是東盟+3政策制定者必須繼續防范的風險。”

              目前主要面臨的風險如下:

              美國和歐洲的經濟衰退。美國和歐洲持續的高通脹將迫使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高借貸成本。但緊縮貨幣政策帶來的價格恢復穩定,可能以引發經濟衰退為代價,這將意味著該地區制造業和出口部門的外部需求減弱。

              中國的經濟增長弱復蘇。疫情后中國的經濟活動迎來大幅反彈,隨著房地產業企穩回升,出口需求不及預期,預計的復蘇或將是弱復蘇。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低于預期,東盟地區與其的貿易、投資和旅游業都將遭受影響。

              美國緊縮貨幣政策帶來的金融溢出效應。美國持續的高借貸成本可能會引發另一輪金融壓力,硅谷銀行和美國簽名銀行的倒閉就是明證。美國緊縮的貨幣政策可能會給商業房地產和其他高杠桿行業帶來壓力,這可能會通過金融系統的相互聯系進而威脅到金融市場的穩定。美國的該輪金融壓力也將會加劇全球風險規避,以更高的風險溢價和再融資成本以及資本外流的形式對東盟+3產生負面溢出效應,尤其是在非居民投資組合投資較高的經濟體。

              全球商品價格飆升。盡管自去年以來全球商品價格有所回落,但持續的地緣政治發展將繼續推動大宗商品的供應動態變化。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持續發展,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可能再次飆升,并有可能出現危險的升級。今年即將到來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擾亂農業供應鏈,導致熱浪和干旱,并威脅到該地區的糧食供應。

              中國和美國的經貿摩擦。當前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經貿摩擦可能會升級,導致該地區現有的貿易和投資聯系中斷,這將對東盟+3地區的增長前景產生巨大的影響。

              東盟+3還繼續面臨著一系列長期重疊的宏觀金融穩定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以及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政策努力,給該地區的許多經濟體帶來了短期和長期風險,這些可能會對國家財政和金融系統的穩定造成巨大損失。雖然新冠肺炎的近期風險已經降低,但衛生專家指出,全球可能出現新的傳染病。這種情況也可能會在整個東盟+3地區造成額外的經濟創傷。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