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新華社發布消息,中央政治局于6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明年經濟工作。
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總基調依然是“穩中求進”——這一表述也從2011年開始,至今延續了12年。不過,這份官方通稿更加透露出了強烈的奮進感,換言之,也是強烈的緊迫感。
無論是“三穩”(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還是“四敢”(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抑或是要求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都清晰明確地向市場傳達了政府對于穩住經濟的決心和信心。
會議強調,明年經濟工作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央視新聞聯播截圖)
這種決心和信心在具體政策方面也可以窺見一斑,尤其是財政貨幣政策,相較于前兩年,本次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
植信投資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明年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都會上調,繼續發揮基建投資對需求擴張的帶動作用。而貨幣方面,必要時候也可以進行稍大幅度的降準降息操作。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也認為,“三穩”更加聚焦了當前宏觀經濟的主要矛盾,而目前通脹水平較低債務空間較大,會議提到的財政“發力”、貨幣“有力”也正當其時。
中國和歐美明年會如何分化?
本次政治局會議是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的一次重要會議,預示著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也為明年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雖然會議對于明年面臨的風險挑戰著墨不多,不過在連平看來,2023年經濟增長要重回合理區間,仍面臨較大的內外部壓力:國際地緣政治動蕩加劇,主要經濟體通脹表現出較高粘性,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歐美可能陷入衰退。外需走弱下,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度將會減弱,國內更要依靠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防疫政策優化使消費復蘇前景明朗,消費有望成為明年經濟增長的亮點。
高盛和彭博社對明年歐洲經濟走勢的預測(圖自高盛11月16日發布的研究報告)
“但短期疫情反彈的風險仍不能排除,市場主體信心也亟待提升,”連平也表示,“房地產雖有望筑底企穩,但復蘇可能偏慢,經濟穩增長壓力依然不小。”
另外,連平還強調,所有“穩”的前提是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因此防范緩解重大風險是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對于明年宏觀經濟走勢,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潛在增速正常為6%以上,考慮到眼下疫情防控優化情況,配合有力的穩增長措施,實際增速會高于6%。比如7日出臺的“優化疫情防控新十條”,將帶動相關消費活動、生產活動迅速恢復到較高的水平。
不過考慮到疫情反復,這個目標可能也不宜定得過高。“因此我們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大概率會定在5%-5.5%之間。這樣既有利于引導預期,同時也不算太激進,經過努力能夠實現”,滕泰對觀察者網表示。
從全球范圍來看,歐美通脹水平會加快回落。但是由于前期歐美過度加息,美國經濟進入輕微衰退,增速很可能低于1%,而歐洲經濟大概率進入衰退。滕泰認為,因此明年中國經濟走勢,跟歐美將繼續出現比較明顯的分化:過去兩年,歐美通脹,中國經濟下行;那么明年歐美經濟大概率從通脹走向衰退,而中國開始從經濟下行走向新的復蘇。
對于明年經濟增長目標,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副所長張斌也向觀察者網表示,5-5.5%應該比較合適,眼下需要政策更大力度支持。
新提法,新在哪里?
本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往年則更多強調“靈活”、“合理”、“適度”等。比如去年12月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宏觀政策的基調則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對于這一新表述,連平認為,明年疫情沖擊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海外部分國家經濟衰退也可能對我國需求擴張形成一定抑制。鑒于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和宏觀杠桿水平仍處在良好狀態,繼續推行積極財政政策具有可靠的基礎和條件。
至于財政政策的具體指標,連平預測,赤字率可能需要調升至3.2%或以上水平,廣義赤字水平不低于2022年,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可以設定至3.5萬億元以上,持續發揮基建投資對需求擴張的帶動作用。
貨幣政策方面,連平認為,明年主要發達國家加息可能趨緩,輸入性通脹壓力逐步減輕,國內物價總體上會相對平緩,我國貨幣政策向松調節的空間將會增大。同時,擴大內需仍需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稍大幅度的降準降息操作。
但同時連平也提到,目前需求擴張雖然主要受疫情干擾與消費不足的制約,但投資仍然保持較強增長勢頭;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宏觀政策持續發力,經濟有能力逐步企穩回升,貨幣政策也就沒有實施超級規模刺激計劃的必要。歷史表明,往往缺乏針對性的超常力度的貨幣政策擴張都會帶來很大的風險累積。
滕泰認為,貨幣政策首先要保證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合理充裕。2020年以來,面對疫情的沖擊,中國之所以沒有大幅降息,除了考慮房住不炒,還要防止股市泡沫、人民幣匯率貶值、通貨膨脹,當然也要穩增長。所以貨幣政策在綜合多目標的情況下,在過去幾年一直保持了比較中性的基調。
但是面對著2023年穩增長、穩就業的迫切需要,滕泰強調,該降準就要降準,該降息也應該降息。“總體上講目前我國沒有嚴重的通脹,而是有通縮風險,預計今年經濟增速大概只有3.2%左右,而CPI大致在2.1%左右,核心CPI(注:剔除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的產品價格)則在0.6%左右,PPI在10月份已經是負的了。”滕泰表示。
11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1月份的CPI和PPI數據,11月份PPI同比下降1.3%,連續兩個月負增長。
去年11月至今年11月CPI走勢圖(圖自國家統計局)
去年11月至今年11月PPI走勢圖(圖自國家統計局)
在張斌看來,這次表述調整顯示了,貨幣、財政政策重點會有所取舍。此前我們講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次會議著重提出“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就把主要矛盾給找出來了,現在宏觀經濟最大的矛盾點就是增長和就業。
此外,張斌認為,過去我們雖然經常講逆周期,但其實力度較小。財政的支出增長速度,更大程度上是順周期,并不是逆周期。我們過去三年廣義財政(公共預算+政府基金)的支出增長速度,相較疫情前是下降了,而不是上升。“但我們的債務空間很大,因為我們的通脹水平比較低,而且外在約束也不多,完全有條件增加財政支出。”
對于貨幣政策,張斌表示,2015年一年降了185個基點,而疫情以來經濟的下行幅度比之前要差很多,一共才降了55個基點,明顯力度弱很多,所以現在提“有力”是對的。
至于財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德邦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表示,明年財政政策發力可通過增加政府債券融資、增量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繼續使用專項債往年結轉結余等方式為主,同時改善優化支出結構。
蘆哲表示,從“靈活適度”轉向“精準有力”,同時要求“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明年貨幣政策或延續2020年至2022年操作特征,以中央財政貼息、定向扶持新興產業特點鮮明的結構性工具為主要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一方面在2020年至2022年已經推出的綠色投資、普惠小微、高技術制造業、科技創新等多項低息專項再貸款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落地并逐步做大規模;另一方面或針對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新型城鎮化、居民消費等具有結構性增長潛能的領域適時新增結構性再貸款,挖掘經濟增長結構性機會。
地方企業組團走出去“搶訂單”
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了前11月份我國的貨物外貿數據,按人民幣計價,前11月進出口總額增長8.6%(出口11.9%),而前10月和前三季度分別是9.5%(出口13%)和9.9%(出口13.8%)。
在滕泰看來,從總需求角度出發,出口對經濟的貢獻會降低。今年10月份以來,用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速已經是負增長,但中國出口的變化,根據我們過去20多年研究,跟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相關性其實并不明顯,主要和歐美的需求變化直接相關。隨著歐美經濟衰退風險加大,需求收縮,中國出口不容樂觀。
不過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地已經開始政企組團、包機包艙赴海外維護客戶和爭取訂單。據浙江日報報道,目前嘉興全市已確定截至明年底前的80多批出境參展和招商團組名單,僅12月就有5個團組出境。
政治局在此次會議中也強調,要堅持真抓實干,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連用四個“敢”字,凸顯了中央對于疫情之下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的一種督促和鞭策,這些督促不僅體現在穩外貿出口方面,也體現在促消費、促投資方面。
央視新聞聯播截圖
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都在65%左右,如何穩住消費關系到能否穩定經濟大盤。
連平認為,疫情以來,居民部門防御性儲蓄提升,因此消費的提振在需求端仍有較大發力空間。一是政府可以通過承擔部分人力成本助推“穩就業”和“保收入”。比如對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的企業,可考慮出臺臨時性的員工工資補貼政策,還可以臨時性提高最低工資和失業保障金標準。
二是從制度層面推動個人貸款寬限合理化。要求銀行對于符合條件的個人貸款寬限申請給予支持并嚴格執行,其中必須包括即使擁有償還能力但依然想寬限的群體,政策還可以延伸到房租、貸款。
三是加大居民消費需求提振的支持力度。消費券的發放范圍可進一步擴大,且發放方式可以更為多樣化。可按照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和收入彈性,多批次發放。
張斌則認為,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是結果。發行消費券,從量級上來講,幫助可能不大。如何提振消費,無非是兩個渠道,第一降低居民債務成本,尤其是降低住房抵押貸款利率,目前政策空間還是有的,當然廣義的降息更好;第二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主要是靠增加投資。從歷史經驗來看,投資和消費,包括勞動者的收入、以及就業市場都是正相關的,拉動投資本身也能夠起到提高居民部門收入、促進消費的作用。
目前投資領域也顯現回暖信號。據證券時報報道,作為反映國內基建開工情況、觀察固定資產投資等重要經濟數據變化的風向標,挖掘機內銷數量自9月份開始環比轉正以來,截至11月末已連續3個月實現環比增長。2022年8月份至11月份,挖掘機內銷數量分別為9096臺、10520臺、11350臺和14398臺,9月份至11月份分別實現環比增長15.66%、7.89%、26.85%。
張斌認為,基建投資這個空間很大,尤其是都市圈的建設,這就需要有很多公共服務類的政策改革,包括教育醫療、城市綠化等,“基本的原則,我認為只要能夠服務到人,服務到企業,就能帶來社會收益,這能帶來城市擴張,也有間接的收益,都市圈的潛力還是挺大的。”
在布局明年經濟工作時,政治局會議開宗明義,明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因此這次政治局會議不僅敲是響了明年經濟發展的戰鼓,更是敲響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的戰鼓。

-
都市情感懸疑劇《不期而至》熱播 彭冠英和蔡文靜二度合作由《陽光之下》原班人馬打造的都市情感懸疑劇《不期而至》正在優酷熱播。劇集將懸疑與都市情感相結合,彭冠英和蔡文靜二度合...
-
現實題材劇《風吹半夏》周日首播 趙麗穎歐豪李光潔聯手搞事業現實題材劇《風吹半夏》將于周日(27日)首播,劇集聚焦鋼鐵行業,趙麗穎、歐豪、李光潔將聯手搞事業。之前,作家阿耐的小說被...
-
《會畫少年的天空》:60位青年畫家將首次被推至熒屏國內首檔聚焦美術領域的綜藝《會畫少年的天空》于11月25日起每周五晚播出。60位青年畫家將首次被推至熒屏前,由來自不同領域...
-
紀錄片《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24日開播 探究食物與人的共同聯結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24日開播。本季節目跨越山海,回歸食材本源,細述人類食物的基礎——谷物,在一粒粒種...
-
吳亦凡公開宣判:吳亦凡一審被判13年 附加驅逐出境是真的嗎?吳亦凡案一審宣判,服刑完再被驅逐出境是真的嗎?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官方(11月25日)消息,2022年11月25日上午,朝陽法院一審...
-
都市情感懸疑劇《不期而至》熱播 彭冠英和蔡文靜二度合作
2022-12-01 20:33:05
-
現實題材劇《風吹半夏》周日首播 趙麗穎歐豪李光潔聯手搞事業
2022-12-01 20:31:29
-
《會畫少年的天空》:60位青年畫家將首次被推至熒屏
2022-12-01 20:29:48
-
紀錄片《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24日開播 探究食物與人的共同聯結
2022-12-01 20:26:13
-
吳亦凡公開宣判:吳亦凡一審被判13年 附加驅逐出境是真的嗎?
2022-11-25 16: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