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金融 > 正文
              國海固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流動性新信號” 每日快訊
              2022-12-19 09:55:16 來源:


              (資料圖)

              今年跨年形勢將與往年有所不同,資金面或較市場預期的更為寬松。理由有四:(1)失業上行,央行寬松資金面緊迫性增強;(2)疫情擾動經濟期間,政府“增收”行為將階段性放緩;(3)疫情階段性擾動工業生產,銀行信貸“開門紅”成色打折;(4)銀行理財仍有贖回壓力,資金回流表內助推流動性寬松。

              但是從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信號來看,2023年貨幣、財政政策對債市及資金面的中長期利空因素,較2022年邊際增多:

              從貨幣政策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從2021年的“靈活適度”轉變為“精準有力”,意味著結構性政策將替代總量性政策,成為2023年發力重點。在價格型工具層面,我們認為LPR單獨降息的可能性大于MLF、LPR“雙降”,配合存款利率降息。對債市而言,LPR與存款利率的同步調降屬于“短多長空”。在數量型工具層面,PSL、再貸款工具替代降準工具重點發力。對債市而言,PSL、再貸款工具“寬信用”屬性更強,對債市偏利空。

              從財政政策來看,2023年減稅力度下降,政府收入增速可能較2022年更高,政府存款規模屆時由下降轉為重新增長,對債市資金面不利。與此同時,政府赤字率擴大后,相比于政府減退稅給企業、再由企業間接投資,政府直接投資到基建等領域,“寬信用”的效果可能更加快速明顯,對債市而言也同樣偏利空。

              總結來看,我們認為在短期疫情反復、外需衰退的背景下,短端流動性寬松無虞。但從中長期來看,本次經濟工作會議在貨幣和財政政策表述方面,均顯示出對債市長期利空的因素——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前經濟數據較差,但利率水平卻反映出投資者對明年債市與資金面預期依然偏弱。而未來一個季度,債市將持續處于此種“弱現實”與“強預期”的交易主線之中,直到本輪疫情高峰結束。

              風險提示:疫情波動風險、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超預期、美聯儲貨幣政策超預期、通脹超預期、房地產政策超預期、歷史數據無法預測未來走勢,相關資料僅供參考。

              臨近年尾,2023年春節又位于1月份,較往年偏早。跨年及春節前資金面,通常是債市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與此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釋放出下一階段資金面與貨幣政策變動的新信號,也引發了市場關注。

              結合著對“跨年行情”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分析,接下來短期和中長期資金面與貨幣政策會怎么走?對此我們做出如下分析:

              1、短期:

              政策保駕護航,資金面寬松無虞

              通常來講,臨近年尾,商業銀行基于監管考核要求與追求年初信貸“開門紅”,需要備付流動性,減少銀行間資金投放,帶來跨年資金面的階段性緊張。但是今年跨年形勢將與往年有所不同,資金面或較市場預期的更為寬松。理由有四:

              (1)失業上行,央行寬松資金面緊迫性增強。

              11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較10月份上行0.2個百分點至5.7%,超出“全年控制在5.5%以內”的政府工作目標。我們認為,本次失業數據的惡化,主要受到疫情數字上行制約內需,以及海外需求衰退制約外需的影響。

              在未來一個季度之內,“疫情反復”與“外需衰退”這兩個因素難以明顯扭轉,并將持續性地沖擊就業市場。在此情況下,央行需要維持偏寬松的流動性以托底經濟。

              12月15日,在上一個交易日DR007低于1.7%,資金面相對寬松的背景下,央行依然超量投放MLF1500億元,反映出其呵護資金面的態度,符合我們在11月20日報告《贖回潮的“危”與“機”》中的判斷。接下來,隨著疫情數字的進一步上升,預計近期央行在公開市場投放方面還會有更多動作。

              (2)疫情擾動經濟期間,政府“增收”行為將階段性放緩。

              上半年大規模“留抵退稅”加大了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為了彌補財政缺口,下半年以來政府稅收力度加大,9、10月份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4%、15.7%。政府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存款規模回升,相當于從銀行間市場抽取流動性,不利于資金面。

              但是受疫情擾動與外需衰退影響,近期工業生產和消費增速邊際下滑,影響政府稅基。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較上月下行2.8個百分點。預計未來一個季度疫情擾動經濟期間,政府稅基將持續性受到擾動。

              與此同時,政府的民生開支卻較為剛性,使得政府存款規模可能再度下降。下半年以來財政因素對資金面的“利空”可能再度轉為階段性“利好”。

              (3)疫情階段性擾動工業生產,銀行信貸“開門紅”成色打折。

              在12月12日報告《2023年通脹展望》中,我們探討了疫情對于生產的長期影響。以韓國、中國臺灣為例,奧密克戎疫情爆發后,當地勞動參與率、勞動時間并未出現長期下行,與美國、英國等地“疫后缺工”的現象不同,這可能與東亞地區勞動文化、勞動福利體系有關,因此我們認為疫情反復對供給側和通脹的長期影響可控。

              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集中爆發期間,員工缺勤、病退以及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仍會使得東亞地區勞動參與率暫時性走低、生產暫時受阻。本次中國大陸疫情高峰出現,恰逢銀行力爭年初“信貸開門紅”期間。生產的暫時受阻將影響信貸需求,若銀行“信貸開門紅”成色打折,銀行跨年備付的流動性就會產生冗余,并回流至銀行間市場,帶來資金面的重新寬松。

              (4)銀行理財仍有贖回壓力,資金回流表內助推流動性寬松。

              12月上中旬債市持續震蕩,銀行理財破凈率大幅上升,散戶投資者贖回意愿增加。從封閉式銀行理財到期數量來看,2022年最后一周、2023年一月中旬、2023年3月最后一周仍有三波理財到期高峰。

              屆時散戶贖回銀行理財,資金重新回流至表內存款,將減輕商業銀行負債端壓力,增加商業銀行資金融出意愿。11月份M2同比增長12.4%,增速超出市場預期,即是“資金回流表內”現象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理財贖回現象持續期間,銀行間資金面易松難緊。

              2、中長期:

              政策重心轉向,資金面利空增多

              但是從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信號來看,2023年貨幣、財政政策對債市及資金面的中長期利空因素,較2022年邊際增多。

              2.1、貨幣政策

              從貨幣政策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從2021年的“靈活適度”轉變為“精準有力”,意味著結構性政策將替代總量性政策,成為2023年發力重點。

              在價格型工具層面,我們認為LPR單獨降息的可能性大于MLF、LPR“雙降”。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定期存款與大額存單利率掛鉤1年期MLF與10年期國債利率之后,LPR單獨降息的空間打開。2023年初,為了穩經濟、促進年初信貸投放,我們認為LPR單獨降息的可能性較高,同時存款利率同步調降,以緩解商業銀行凈息差壓力。但受到2023年上半年美債利率仍高及穩匯率的需求,2023年上半年MLF降息的可能性較小。

              對債市而言,LPR與存款利率的同步調降屬于“短多長空”。存款利率調降后,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壓力減輕,資金融出與債券投資的收益要求也會邊際下降,利好債市。但是從長期而言,LPR的調降有利于加快信貸投放。信貸投放規模逐漸增長將消耗流動性、以及擠占銀行自營投債額度,對債市而言長期反而不利。

              在數量型工具層面,PSL、再貸款工具替代降準工具重點發力。11月份降準之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準備金率已經低于8%,達到歷史較低水平。為了珍惜貨幣政策空間,我們預計2023年數量型貨幣投放將以PSL、再貸款為主,不排除MLF的擴容。

              對債市而言,PSL、再貸款工具“寬信用”屬性更強,對債市偏利空。盡管同樣起到貨幣投放的效果,相比降準“先投放貨幣、后貸款”的形式,PSL、再貸款工具“先貸款、后投放貨幣”的形式“寬信用”屬性更強,并且資金成本較降準更高。從歷史來看,PSL、再貸款工具擴容期間,信貸投放的加快使得資金利率和債市利率走高。

              2.2、財政政策

              從財政政策來看,在 11 月 28 日報告《2023 年財政如何發力?》中,我們判斷相比于2022 年財政支出更多依靠歷史結余,2023 年財政支出力度將進一步上升,支出增量主要來源于債務融資,包括政策性銀行債務融資增量及國債融資增量。

              正如我們判斷的,一方面,在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后,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完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相比于 2021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正文直接表示“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反映出 2023 年減稅力度下降,政府收入增速可能較 2022 年更高,政府存款規模屆時由下降轉為重新增長,對債市資金面不利。

              另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從 2021 年的“提升效能”轉變為“加力提效”。“加力提效”或意味著政府赤字率的上升、政府債務發行規模的擴大。在政府債務集中發行期,資金面和利率波動可能上升。與此同時,相比于政府減退稅給企業、再由企業間接投資,政府直接投資到基建等領域,“寬信用”的效果可能更加快速明顯,對債市而言也同樣偏利空。

              3、總結

              總結來看,我們認為在短期疫情反復、外需衰退的背景下,短端流動性寬松無虞。但從中長期來看,本次經濟工作會議在貨幣和財政政策表述方面,均顯示出對債市長期利空的因素,包括:(1)LPR 存在結構性降息可能;(2)PSL、再貸款工具替代降準發力;(3)財政稅收力度增加;(4)政府擴大赤字并進行直接投資。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前經濟數據較差,但利率水平卻反映出投資者對明年債市與資金面預期依然偏弱。

              我們認為,未來一個季度債市將持續處于此種“弱現實”與“強預期”的交易主線之中,直到本輪疫情高峰結束。在此之后,債市投資者將根據復產復工節奏以及經濟、信貸數據,判斷后續經濟基本面的回暖態勢,屆時債市主線才可能出現新一階段的變化。

              風險提示:疫情波動風險、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超預期、美聯儲貨幣政策超預期、通脹超預期、房地產政策超預期、歷史數據無法預測未來走勢,相關資料僅供參考。

              相關聲明

              證券研究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流動性新信號”》

              對外發布時間:2022年12月18日

              發布機構:國海證券(行情000750,診股)股份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zN_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