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技 > 正文
              攻關創新育蓮藕 ——記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水生蔬菜花卉研究室主任柯衛東
              2023-08-06 05:57:47 來源:

              皮膚黝黑、頭發灰白,雨鞋上滿是泥巴,60歲的柯衛東看起來像個農民,實際上,他是我國水生蔬菜學科帶頭人、蓮藕育種科學家,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水生蔬菜花卉研究室主任。

              多年來,柯衛東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成果走進百姓家”。日前,他被評為2022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對我來說既是肯定,也是激勵。我只不過在國家農業特色小作物方面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離滿足農民和消費者的需求還差得遠,我還要繼續為我國水生蔬菜科研和產業發展貢獻力量。”柯衛東說。

              收集種質資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984年,柯衛東從華中農學院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業畢業,“誤打誤撞”被分配到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開展水生蔬菜種質的收集保護工作。“基礎知識都是相通的,只要用心去做,我相信都可以做好。”柯衛東說。

              蓮藕、茭白、水芹等水生蔬菜是我國傳統的特色蔬菜,但長期處于自生自滅狀態。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干預,許多品種已瀕臨滅絕。

              上世紀80年代,柯衛東始涉蓮藕等水生蔬菜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和利用工作。為了研發出更具生產效益的水生蔬菜新品種,柯衛東忙著去全國各地收集種質資源。“農業科技就是這樣,得扎根在田間地頭,光在實驗室搞不出成果。”柯衛東告訴記者,水生蔬菜多半生長在湖區和深山里,那時的交通不太便利,跋山涉水都是家常便飯。

              在柯衛東的記憶里,有為了收集資源徒步走上一整天的時光,也有拎著兩大箱水生蔬菜樣本擠綠皮火車的經歷。2012年,柯衛東帶隊到湖南省宜章縣莽山收集野生莼菜資源,因為不熟悉莼菜所在的具體位置,就按經驗沿水域徒步6小時,結果一無所獲,還差點被困在山里。第二天一大早,他連早飯也顧不上吃就出發,跟著護林員向導,直到晚上才找到資源。

              柯衛東深有體會地說:“農作物種質資源是國家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也是開展育種工作的物質基礎。可以說,沒有好的種質資源,就不可能育成好的品種。”

              經過多年努力,柯衛東和團隊收集保存了3000余份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建成水生蔬菜種質基因庫,挽救了一大批瀕臨滅絕的水生蔬菜種質資源,為我國水生蔬菜科研和生產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

              辛苦收集來的種質資源,如何發揮最大價值?“種質資源收集回來后,要進行植物學和生物學特性鑒定。哪一份資源抗病,哪一份資源更好吃、品質更優,我們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份資源的特征特性,才能進行有效利用。”柯衛東說。

              選育蓮藕品種

              目前市場上,蓮藕一年四季不斷供。可以說,“蓮藕自由”的實現與柯衛東的科研貢獻分不開,那就是不斷地降低成本、提高產量。

              “蓮藕種植戶的挖藕成本很高。請人挖藕,每天至少需要300元至500元,所以我們選育的蓮藕品種入泥深度要盡量淺,以降低挖藕的成本。”柯衛東說。

              為了減輕蓮藕種苗重量,他和團隊經過10余年科技攻關,發明了試管藕誘導方法及微型種藕繁殖技術,使蓮藕每畝用種重量由250公斤降低到25公斤,有效解決蓮藕繁殖系數低、易帶病、難以長途運輸等技術性難題,為農民每畝節約近千元種苗成本,這一成果還取得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但柯衛東還是“不知足”。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2014年,他又提出“蓮藕種子做種”的構想并開始付諸行動,這是解決蓮藕種苗技術難題的“2.0版本”。“通過蓮藕多代自交純化,培育優質高產新品種,用該品種自交種子做種,一畝地只需要蓮子200粒,重量約200克,產量也與用常規蓮藕做種基本一致。”柯衛東說,2021年,團隊已收獲自交蓮子4000多粒,目前已開展大面積播種栽培試驗。

              40多年來,柯衛東帶領科研團隊選育30多種水生蔬菜新品種,其中,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17個,新品種在全國種植覆蓋率達85%以上,近10年累計推廣超過4000萬畝。

              說起自己選育出來的蓮藕品種,柯衛東如數家珍:鄂蓮5號、鄂蓮6號是目前我國適應性最廣、應用時間最長、種植面積最大的蓮藕品種;鄂蓮10號是目前我國最早熟的蓮藕品種;鄂蓮9號是目前我國產量最高的蓮藕品種,比一般主栽品種增產15%左右;鄂子蓮1號是目前我國顆粒最大、產量最高的子蓮品種;白玉簪1號是我國第一個專門抽藕帶的蓮藕品種,也是產量最高的抽藕帶品種……

              “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通過配套栽培技術,可使我國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蓮藕。”柯衛東自豪地說。

              奔忙一線助農增收

              “南方人喜歡吃粉藕,北方人喜歡吃脆藕。針對不同地域口味,要選育不同類型的品種。”柯衛東說。

              要想培育出好吃的蔬菜,還得多聽聽農民的聲音。每年春秋兩季,柯衛東都會定期組織舉辦展示會,把全國各地的藕農請上門,品鑒選育的新品種,與種植大戶和商家一起交流經驗。“產量要高、吃泥深度要淺、藕節要長。會上的意見都會成為我們選種育種時的考量,這樣才能知道市場需求,了解種植中遇到的問題。”柯衛東說。

              如今,柯衛東仍奔忙在蓮藕育種科研一線,向農民推廣蓮藕等水生蔬菜新品種,傳授新技術。每年3月至5月是蓮藕起種季,柯衛東要帶領團隊開展緊張的資源鑒定評價和選種工作;6月至9月,他和團隊頂著高溫酷暑開展雜交育種和田間試驗;其他時間則深入產區調研品種應用情況。一個新品種的誕生至少要花6年到8年時間。

              40年如一日,柯衛東與蓮藕“泡”在一起,也與許多農戶成了好朋友,熊任權便是其中一位。

              “熊任權以前是武漢市新洲區的農民,來我們這里買了點蓮藕新品種回去種,后來發現他種的藕產量和品質都比自己之前種的好。”柯衛東與熊任權因蓮藕結識20多年,見證了熊任權發展成為種植大戶的過程。

              “他是專家,常常到地里來,聽我們的想法,問我們什么產品好賣、市場接受度高。”熊任權說,只要柯衛東有新育品種,他就拿來試種。

              今年3月初,在武漢市新洲區漲渡湖合作社蓮藕種植基地,柯衛東選育的蓮藕新品種“大白胖”畝產商品藕達到4000斤,熊任權第一時間把“大白胖”蓮藕產量高、商品性好的喜訊告知柯衛東。“看到我們的科研成果從試驗田轉化到生產一線,助力農民增收,我覺得很滿足,所有辛苦都值得。”柯衛東說。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0613